
万学凯 万骞
海大 20 年专销商 技术养殖达人 2025 年专销海大饲料约 800 吨
当东方露出鱼肚白,投料机声破长空,唤醒江汉平原的黎明……万骞的一天从鱼塘喂料开始,5年如一日。5年前,万骞放弃广州的IT工作携妻回乡,平原辽阔,大河西流,他看到了幸福来敲门。
彼时,年过五旬的万学凯正历人生的至暗时刻,一场意外让事业与自由一度崩盘,青山依旧、几度夕阳。
血脉里的韧性,与海大多年给予的坚实后盾,成了父子俩心底不灭的火种——归来,是为了强势重启。
归来,与时舒卷
万骞一回乡就接手了父亲的塘口。
从繁华都市的写字楼到阡陌纵横的乡野,丝滑转身,父亲万学凯的经历对万骞不无影响。
37年前,时代春风拂过西流河镇,年轻的万学凯不甘棉花厂微薄收入,在自家地上掘出10亩鱼塘,靠麦草与豆饼喂鱼,勤巡塘、好观察,技术与日俱增,当季出鱼卖了8000元,轰动乡里。三年后扩塘至20亩,存款3万元,儿子万骞出生,可谓事业人生双丰收。
上世纪90年代,万学凯突破传统喂草思维,投喂饲料,成为村里最早“吃螃蟹”的人。当海大技术服务到塘头,这场结缘让他如虎添翼,此后,专销海大饲料带动200多乡亲增收,鱼塘增至200亩,经营得风生水起。
但命运在2020年踩了刹车:一起交通事故让他交出了自由。待2023年归来,客户数量已清零;好在,鱼塘被万骞管理得不错。
万骞于2019年去职返乡。对此,老万一度不解:大城市的工作不比养鱼体面?
但对万骞来说,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,他审视过,知道什么值得,所以坚定选择,戢鳞潜翼,与时舒卷。
由此可见,敢闯敢拼是刻在父子骨子里的基因。
变革,无限上限
敲键盘的手切换到池塘,并不容易。
遍阅养殖书籍与视频,但“书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万骞在塘头投入远超常人的时间和精力,以IT思维和现代科技,来升级传统养殖,开展塘头变革:
一是极致精细化管理。“老一辈养鱼,一天巡塘一遍,我一天起码五回,阴雨天频率更高,做的工作细致多了。”
二是勇于用科技产品。溶解氧监测、智能增氧、精准投料机、无人机飞防……他将技术深度融入养殖日常,勇于尝试新产品并认真分析营养数据。“老一辈不容易接受的膨化料,我在5年前就开始用了。”
三是以创新模式创收。别人养鱼一年出鱼一次,他在海大团队支持下,以膨化料主导高密度养殖,一年双收:年中出热水鱼套现,年底再赚一波,效益倍增。
“鱼如人,体质健康是根本。”在万骞看来,科学的饲料投喂、精准的动保方案、严格的水质管理,是养殖成功的底层逻辑。“养鱼上限很高,肯吃苦、肯钻研、用科技,就有好收成。”
未来,大有可为
万骞的上限,远不止200亩鱼塘。
“有文化又能吃苦的年轻人,回乡养鱼,大有可为。”他说,“等老一辈退下去,整合周边塘口,做规模化、科技化养殖只是第一步,随后是加工、流通,打造一条标准化、现代化的产业链。”
这是一位新农人构想的乡村产业蓝图。
万骞的成长老万看在眼喜在心。“他的理念比我先进,做事有计划、执行力强,看好他。”
老万自己,也在海大团队支持下重启饲料经销,这两年许多客户回来了。
对于万骞的规划,老万一万个乐意。“随着眼界、实力提高,未来要带动更多人一起干,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广。”
老万说话时,万骞恰自塘边归来,肩披阳光,一身晴朗。
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万氏父子以自身的“重启”印证着:科技兴农,未来已来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