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由于养殖环境 恶化,鱼病高发,加之鱼价 波动频繁,养殖成本升高, 常规鱼养殖户盈利能力降低, 川渝地区部分客户出现降低 密度、转养,甚至弃养的状况。 2025 年伊始,草鱼行情 就稳定在 6 元以上,近期更 是因市场整体存塘量偏低, 鱼价出现显著上升。今年草 鱼行情显著优于前两年,根 据川渝地区历年来的草鱼鱼 价走势来看,后期价格有较 大的上涨可能。然而,春季 气温变化大,水质波动加剧, 池塘管理面临严峻挑战,面 对当前的好鱼价,各位养殖 户朋友务必保持警惕,养殖 过程中切忌掉以轻心!
川渝地区常规鱼
冬春养殖痛点
近年来,成都海大持续在市场上进行春季健康普查,主要从环境和鱼体两个方面对池塘进行全面检查,结果发现了诸多问题:
01水质方面
今年的水质情况和往年调查情况相近,池塘普遍出现缺磷现象,磷酸盐达标(>0.4mg/L)的情况仅为13%。
磷是浮游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,若池塘长期缺磷,易导致氮磷比例失衡,阻碍硅藻、绿藻等有益藻类繁殖,容易造成水体清瘦、甲藻、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滋生,从而溶氧偏低,导致鱼类应激。
02溶氧方面
开春池塘溶氧低于8mg/L的比例超过50%,10%的池塘溶氧低于2mg/L;部分池塘由于存塘量偏大,加上老口塘的淤泥过多,改底工作不到位,使得池塘底部氧债过重,导致溶氧偏低,出现氨氮升高、鱼体发病等问题。
03鱼体方面
在走访调研的客户中,有40%的鲫鱼存在体质问题,主要表现症状为肝脏血色变淡、发白等;而且,鲫鱼怀卵的情况也相当普遍。
此外,有40%的客户池塘鲫鱼出现鳃丝问题,其中10%的客户鲫鱼鳃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和淤血,症状近似于病毒性鳃出血;值得注意的是,鲫鱼鳃部检出寄生虫(车轮虫等)的比例也显著增加。
春季池塘如何管理
做好“三早”很重要
春季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,随着水温回升,水质波动,水体内微生物和藻类繁殖速度加快,池塘管理面临严峻挑战。为有效降低养殖风险,春季池塘管理至关重要。养殖户应科学施策,做好“三早“管理措施——早肥水、早预防、早内服。
一是“早肥水”,通过科学培藻育菌,构建稳定水体环境;二是“早预防”,提前消杀池塘底泥和周边病原,切断病害传播链;三是“早内服”,在鱼类摄食恢复初期添加免疫增强剂,提升鱼体抗病力。通过早谋划、早行动,既能规避“倒春寒”等气候风险,又能为全年健康养殖奠定基础,切实保障养殖效益。
01早肥水
俗话说,养鱼先养水。早春肥水是激活池塘生态系统的关键,是稳产增收的第一步。早肥水不仅有利于为早投喂做准备,也利于花白鲢生长,更可以提升溶氧,稳定水质。同时,稳定水质能有效抑制氨氮、亚盐等有害物质积累,减少水霉、寄生虫等病害滋生,减少疾病发生。
推荐使用海联科“藻生元+益菌多(2瓶)+磷钾速补”(10亩米/套),补充磷酸盐和有益藻所需微量元素,每月1-2次。
02早预防
3月上旬池塘水温在12℃左右,预计中下旬会达到17℃。春季气温波动大,池塘易因泛底引发鲫鱼烂鳃、赤皮病,同时锚头蚤、指环虫等寄生虫开始活跃。为防泛底导致的底层鱼(如鲫鱼)发病死亡,同时也为了预防虫害的发生,有必要对池塘底部进行有效消杀。
建议使用海联科底倍健+菌速清(2包)(4亩/套),3月使用1-2次;通过氧化改底配合立体消杀,降低池塘氧债,减少发病风险。
03早内服
经过越冬期,开春之际的鱼体体质虚弱,肠道功能衰退,面临多重挑战:
消化机能下降:肠道退化,肠壁细薄,无韧性,肠绒毛萎缩,消化吸收面积减少;
免疫力下降:肠绒毛萎缩,肠粘膜变薄,粘膜更新修复能力降低;
发病风险加大:消化液、消化酶分泌减少,肠液杀菌能力下降,盲目加料,容易出现肝胆综合征以及肠炎等疾病,造成损失。
推荐使用肝肠利健微软(5000-10000斤鱼/包),20%的比例拌喂,连续投喂5-7天,每月2-3次。
当前,普水养殖面临诸多挑战,养殖模式仍在不断变化。春季,一直是川渝地区水产养殖的“鬼门关”之一。
越冬之后,养殖问题频发,面对不断上涨的鱼价,部分养户往往会因急于求成而盲目加料,却疏于管理,导致池塘水质恶化、鱼体发病,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,更影响了后续投料、鱼体长势,最终错过高价卖鱼的时机。
因此,强化春季池塘管理对各位养户朋友来说,是至关重要的。春季管理“赢在细节”,养户朋友们需建立“看天调水、看鱼投喂”的动态管理意识,定期检测pH值、氨氮等指标,结合天气变化灵活调整“三早”措施,方能“少发病、降成本、提效益”,为丰收季打下坚实基础。
(成都海大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