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龙虾养殖大省湖北,海大团队突破小龙虾传统养殖模式,创新性提出高投高产模式,并因地制宜持续优化,以装爬水机和投喂高蛋白料为核心,再匹配动保产品和精细服务,带动养殖户实现从亩产两三百斤增产到600斤以上,部分养户亩产达千斤,这种高投高产模式的成功实践和推广,通过对关键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,带动小龙虾养殖业增产增收,形成水产业的新质生产力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养殖大省 产量突破势在必行
“千湖之省”湖北,2024年依然会是中国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大省。近千万亩养殖面积、超过1600亿元的综合产值,这些冠绝全国的数据,随着行业迅猛发展,将被新的增量突破。
突破,是不争的趋势。开春之后,江汉平原上连片虾塘的起苗、放苗场景,证明着小龙虾养殖业的繁盛。
突破,并不那么容易。河网密布、稻田成片的湖北,多年来雄踞全国小龙虾产量的半壁江山,但受限于土地资源、技术传统等因素,要实现增量突破,除了扩大养殖规模外,更需要革新生产力来提质增效。
事实上,在行情下行、成本增加的当前,小龙虾养殖户也面临增产增收的瓶颈。
湖北小龙虾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,得益于稻虾共养的普及,农户们将稻田改虾塘,养一季虾、种一季稻。经过十几年发展,如今形成区域优势明显的养殖特征。比如“中国小龙虾之乡”潜江,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,育苗实力雄厚;咸宁嘉鱼,则以养成虾著称;荆州监利、公安,育苗与养成虾都不弱。此外,在天门、洪湖、仙桃等许多区域,具备周期短、投资少、见效快优势的稻虾养殖快速增长,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业态。
但是,随着越来越多农户养起小龙虾,一个问题凸显出来:亩产偏低、规格偏小。比如咸宁嘉鱼在2020年之前,一个养殖季里亩产才两三百斤,出虾规格普遍低于5钱。
面对行情下行、养殖收益下降的形势,如何让小龙虾快长上量,提高亩产和规格,保障养殖收益,考验着整个行业。
海大高产模式 带动两镇九成养户增产增收
常年扎根乡村塘口的海大团队,基于长期一线服务和养殖实践,发现影响小龙虾生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溶氧与营养。解决了虾塘溶氧不足、小龙虾营养不够的问题,那就打开了养殖增产的密码。
海大团队实践证明,给虾塘装增氧设备能大大提高溶氧度,高蛋白饲料促进小龙虾快速生长。在此基础上,海大开发出小龙虾养殖高投高产模式,并率先在嘉鱼实践。
2021年3-6月养殖季,嘉鱼县渡普镇3位养户的虾塘,每6亩水面配置一台爬水机增氧,投喂高蛋白饲料6666拉长速。一季下来,历史性实现了亩产超600斤。
作为海大“6666模式”的第一批践行者,养殖户刘长树感触颇深。2021年3月,他的45亩虾塘装了近10台爬水机,溶氧充足,3月初放苗后,投喂36个蛋白含量的鄂州海大6666饲料,虾子生长迅速,不到一个月就出虾,规格都在5钱以上。养殖过程中,鄂州海大服务团队全程跟踪服务,测水、打样、指导投喂、规划起捕节奏,保障他的虾塘高效完成一个养殖周期。
一季下来,他的虾塘亩产600斤以上,成虾卖了个好价,让他挣了15万元。
有了成功典范,第二年,渡普镇许多养户采用海大高投高产“6666模式”,普遍亩产过600斤,甚至有养户达到亩产1000斤。
现在,渡普镇和附近潘家湾镇,九成以上农户用海大“6666模式”实现了增产增收,两个镇也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海大镇”。
高产模式持续优化 亩产千斤不是梦
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,海大团队进一步深化高投高产模式,根据不同区域养殖特征因地制宜,形成小龙虾养殖相对标准化的高投高产“365模式”。
该模式强调“高营养、吃得多、投得下”三大要素,做好“足苗、足氧、高投、快起、壮虾”5个保障,以实现亩产600斤。
近两年来,以匹配增氧机与高蛋白饲料为核心的海大“365模式”,在潜江、天门、荆州等地带动养户实现亩产600斤、大虾规格7钱以上。
荆州监利县三江村的段飞龙,从2015年开始养虾,养殖经验丰富,但也曾为产量不高苦恼,直到两年前用海大“365模式”。2023年,他给一口6.5亩的成虾塘装了2台爬水机,投喂天门海大高蛋白饲料虾壹两,一季下来成虾规格多在7钱以上,亩产竟达1000斤!
这是之前他想都不曾想过的高产。丰收的突破,让他今年信心十足地扩大了养殖规模。这份自信,源于海大“365模式”。
在江陵,养殖户董超民2023年给9亩塘装了4台爬水机,投喂荆州海大的高蛋白料蟹先丰,也历史性地实现亩产1000斤。今年,他也扩大了养殖规模。
这两年,随着海大高投高产模式的落地,更多亩产千斤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。
三年多来,海大团队在华中突破小龙虾传统养殖模式,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,开发出基于装爬水机提高溶氧、投喂高蛋白饲料拉长速为核心的高投高产模式,因地制宜持续优化,带动养殖户增产增收,形成以小龙虾为着力点推动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。
如今,海大团队正在华中大地持续深入地推广这种新质生产力,带动更多养户增产增收。
毕竟,亩产千斤已经有人做到了,大范围实现亩产千斤还会远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