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止2019年4月15日,全国28个省市已先后报道非洲猪瘟疫情113起,其中110起家猪疫情,3起野猪疫情,扑杀生猪约110万头,十大养猪大省已全部沦陷。
专家预计,想要彻底解决非洲猪瘟还需要3-5年的时间。而目前,非洲猪瘟仍在扩散和蔓延中,并且每年3-6月是疫病的高发期,防控形势异常严峻。
一、认识非洲猪瘟
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(ASFV)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、出血性、病毒性传染病,病死率可达100%,目前暂无有效的疫苗。ASFV具有超强的体外生存能力,耐酸碱、耐低温及反复冻融,但ASFV对热的抵抗力较弱,一般的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,次氯酸盐、碱类及戊二醛是最有效的消毒剂。
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,可通过钝缘软蜱、引种,水,饲料,肉制品,泔水、餐余垃圾,外来人员,污染的车辆、工具,鼠,鸟等途径传播。
二、饲料污染的风险
饲料污染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大风险点之一。美国一名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病毒在饲料原料(豆粕、赖氨酸、胆碱、维生素D等成分)中的存活情况,结果显示:经过30天的模拟运输后,常规豆粕、胆碱等原料中依然存在ASFV。有调查表明,从东北某饲料场原粮取样的镊子上检测出非洲猪瘟阳性,从外出人员的衣物、头发,快递外包装,原粮玉米,饲料运输车等采集的样品中仍检出非洲猪瘟阳性,其中运输车辆、机器下料口的检出率也不容乐观,而低浓度的持续性病原污染足以导致猪群感染。
饲料(或原料)污染的途径较为广泛。除高风险的猪源性原料以外,还存在原料产地污染(农户在马路晾晒玉米等原料,由于车辆碾压、带毒虫鸟或粉尘造成污染),车辆污染(运输生猪的车辆未经严格清洗消毒,又被用来运输原料或饲料),包装袋污染(部分猪场的包装袋如吨袋等未经消毒反复使用)等问题。传统的原料晾晒方法导致饲料原料污染广泛且难以清除,而普通制粒温度和时间无法完全杀灭病毒,若被污染饲料在饲料厂或猪场管道、场地或散装饲料运输车中滞留,则可能造成污染扩散。
三、如何做好非洲猪瘟防控
生物安全是一种意识,构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根本,也是最有效的手段。猪场生物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避免引入新病原(病毒、细菌、真菌、寄生虫等)——外部生物安全,避免猪场内病原扩散或变得不稳定——内部生物安全,预防场内病原扩散到其他猪群——生物防护。
外部生物安全主要包括对一切进出猪场的人员、车辆、物资、生物等采取的管控措施,需做好入场清洗消毒工作及出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;内部主要体现在人员、物资清洗消毒,工段分区,人员不交叉等方面;生物防控则包含了防虫、鼠、鸟等方面。
(一)人员管控
人员的活动存在传播非洲猪瘟的风险,因此,猪场要减少场区人员流动,禁止外来人员入场;严禁携带一切猪肉制品和牛羊肉制品入场;休假期间不得进入屠宰场、其它猪场、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等,回家休假期间不得购买猪肉制品。生产技术人员严格按照防疫消毒流程进出生产区;后勤人员出入生产区严格执行消毒防疫制度,固定活动区域;所有人员禁止带入除眼镜以外的一切私人物品(包括首饰)进入生产区,生产线通讯工具由猪场统一配置;此外,猪场还要对生产区及办公区域进行定期消毒。
(二)车辆管控
除了必须进场的饲料车外,须禁止其他一切车辆进入猪场。饲料运输车辆在到达饲料厂及猪场前均需进行前置化清洗消毒,到达场区门口应再次消毒。运输人员需经消毒并更换专用衣物、鞋套,且应在指定区域活动。
(三)物资管控
食堂果蔬鸡鸭鱼应定点采购配送,不要到农贸市场买菜,并尽量降低配送频次,菜品来源明晰。食堂物资熏蒸消毒与其它物资严格分开。除厨房工作人员以外,无关人员禁止进入食堂物资库房及饭菜加工区域。大宗物资(建筑材料、煤炭、石灰等)车辆及设备彻底消毒后方可入场。
饲料是物资管控的重难点,饲料管控主要从原料、加工工艺与运输等方面着手。摒弃使用高风险原料(猪副产物制品、疫区生产的饲料原料等),对饲料原料烘干消毒,改进加工工艺,做好环境消毒。饲料运输时,需严格密封,到达猪场后饲料需密闭熏蒸消毒过夜(8-12小时)。
其它物资(指除饲料、食堂物资、大宗物资和设施设备的物资)需规划好各类物资入场时间和频次,不同种类物资以批为单位进行消毒。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消毒间,物资运输车辆司机到达厂区大门口后严禁下车。
非洲猪瘟在我国已呈现多区域爆发的态势,目前环境、物料、猪肉可能已被广泛污染,疫情难以在短期内控制和消除,在如此严峻的防控形势下,非洲猪瘟防控任重道远。需要万众一心,用专业、科学、有效的方法,从各个渠道杜绝非洲猪瘟。
(本稿件根据智慧养猪专刊内容编辑加工而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