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paper.haid.com.cn/Img/2025/10/20251024b37de490ea4445639cacd41e0c136e84.jpg
稳中求变:两湖草鱼的科技突围 长江水暖,洞庭鱼跃。两湖地区湖南湖北的万顷水域,自古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黄金地带。草鱼作为四
http://paper.haid.com.cn:8080/content/2025-10/24/000966.html

稳中求变:两湖草鱼的科技突围

2025/10/24

稳中求变:两湖草鱼的科技突围

长江水暖,洞庭鱼跃。两湖地区湖南湖北的万顷水域,自古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黄金地带。草鱼作为四大家鱼之首,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千年的养殖史诗。然而,当华南草鱼以高档膨化料加高密度养殖亩产突破万斤、华东华北膨化料普及率飙升时,两湖养殖却困守传统模式:亩产1500斤的魔咒、年均60岁的生产力断层、颗粒料主导的低效循环,让“鱼米之乡”的光环日渐黯淡。

困局:三种制约下的增长之痛

两湖区域,多年来因苗种、水质管理等问题,导致鱼儿抗病低,病害多发,草鱼浮头呻吟,成为两湖养殖成活率低且经久不断的悲歌。

为什么两湖的草鱼养殖停滞不前?分析两湖养殖演进,发现以下三个因素:

1、气候与周期的天然枷锁

季节限产:亚热带季风气候导致两湖有效养殖期仅5-10月,夏季高温溶氧不足引发草鱼肝胆综合症,冬季低温摄食下降,全年投喂天数比华南少30%以上。

生态代价:高密度养殖下氨氮、亚硝酸盐超标,传统应对依赖换水,却加剧水体污染。如洞庭湖区部分池塘氨氮超标2倍,浮头率高达40%。

2、模式与认知的双重滞后

低效循环:80%养户坚守“年初投苗、年末清塘”模式,亩投苗仅300尾,远低于华南1000尾以上的高密度标准。加之长期使用颗粒饲料,吸收转化率远低于膨化料,草鱼亩产长期徘徊在1500斤。

观念传统:塘租便宜,养殖成本相对少,养户普遍倾向低价颗粒料降本,鱼价低迷时反而减少饲料投入,不敢投放高价值的膨化料,导致产量下滑,加上整体年龄偏大,缺乏技术进步的需求和动力,安于现状。

3、产业链的断裂

苗种退化:2025年苗价涨至7元/斤,许多养户自己育苗、标苗,放苗时防疫不到位,叠加病害早发,成活率骤降15%,养殖成本飙升。

消费疲软:草鱼销售依赖多层贩运体系,终端消费量下降10%即引发价格踩踏。2024年冬至卖鱼期仅39天,较往年缩短11%,许多养户被迫低价出鱼。

破壁:海大科技重构养殖基因

海大深刻洞察两湖区域草鱼养殖稳定性不足、成活率低的痛点,因地制宜,帮助养户匹配高价值的膨化料和科学养殖服务,来提高养殖稳定性并增产增收。

1、营养革新:膨化料的突围

针对两湖草鱼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,海大以高端膨化料开启营养革命,按粒径区分配方,适应不同规格草鱼营养需求,精准营养使得饲料转化率达到85%以上。湖北公安县唐方武,使用海大膨化料鲲鹏5G高密度养殖中大草鱼,鱼儿长速快、条形好,年中出热水鱼,年底清塘,全年亩产3500斤,吨产达到1300斤以上。

2、模式裂变:重构的产量高峰

在海大的推动下,变革的种子在细节中萌发,勇敢破局在新一代农人身上兴起。湖南岳阳市中洲乡年轻养殖户罗奇,坚信科学养殖就能增产增收。他的一口20亩鱼塘,在海大技术团队的帮助下采用增氧系统+全程膨化料,亩投苗400多尾,成活率超90%,产量跃升至每亩3500斤,每亩收益5000元以上。

常德安乡养户张孝景在海大技术支持下,采用“标苗塘+成鱼塘”内循环模式:5-7月,投喂膨化料冲刺热水鱼,抢抓7月价格红利;8-12月二次投苗养大规格鱼,年底出中草鱼也获得较高收益。他的塘口一年双季总产突破每亩4000斤,打破单季2000斤的天花板。

3、服务守护:塘口问题全案解决

海大构建的深度服务体系穿透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,在广袤的两湖区域,水产专业出身的海大服务精英奔走于塘间地头,将测水、打样和解决鱼塘各种问题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时辰,召之即来、来就解决问题,成为养户的守护天使。

未来:稳产高产的膨化料崛起之路

当科技推动着时代滚滚向前,高产成为两湖草鱼养殖挡不住的大趋势。海大洞察这一大势,打通营养与服务的科技链条,以高端膨化料匹配高密度养殖模式,来保障稳产、高产,推动两湖草鱼养殖的进步。

洞庭晨雾中,增氧机搅动的不再是泥水,而是蓝色粮仓的科技之光。从亩产千斤的传统模式,到亩产4000斤以上的现代高峰,两湖草鱼的蜕变正是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的缩影——当古老渔歌遇上精准营养学,当传统塘口用上科学系统,这场“稳中求变”的突围战,终将在人、鱼与水的永恒契约中,书写新的丰收传奇。

上一条:没有了
下一条:没有了
分享到

© 2018 海大报

↑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