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,各公司对生产内务团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。从2017年开始,虾特事业部组织开展了生产线KDP培养项目,通过让生产班长组织推动改善课题,来锻炼其分析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。通过两年时间,不少生产骨干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。
新会奥特的《超微产能提升》课题在14个课题中脱颖而出,荣获“最佳课题小组”第一名。借此机会,我们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,了解到这个课题背后的故事。
虾特事业部生产KDP最佳课题小组:
新会奥特 张巡波
《超微产能提升》
带头改善,促动员工意识
所有改善项目都会最终落脚到员工行为的改变,而对于生产一线员工来说,要改变他们过去的一些行为习惯、甚至增加动作的频率,往往都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事情。
在超微课题刚开始推动的时候,负责课题的生产班长张巡波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。每当他提出什么改善建议时,员工都会说“这样做没用的”,“那样不行,做不了”……频频的抵触给原本干劲十足的张巡波泼了一盆冷水。
这时候,总经理助理杨燚给了张巡波很大的支持。课题小组开会的时候,杨总就给大家分享了自己过去做项目的经历。杨总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了较大的触动,也给张巡波带来了信心。他想,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尝试一下呢?
“我觉得做项目,首先负责人一定要保持自我清醒,你清楚要做什么,下面的人才知道怎么做。所以遇到他们积极性不高的时候,我就带着他们做。”
组织推动,学习管理方法
在整个课题完成过程中,张巡波不断地思考着如何让课题有序地运转起来,带着这种压力,也让他自己在组织推动、管理员工上收获了不少经验。
“不光要带着做,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反馈!要多与员工分享成果,让员工看到这件事没有白做。课题开始初期,我们分析粗粉细度会影响超微产能,于是打算安装气路喷吹以提高粗粉产能。但机修直接说,‘这么多年都没有装,装了有什么用。不装!’。后来把气路喷吹安装后,豆粕粉碎增加1吨产能,菜粕粉碎增加2吨。我们把数据在课题小组会议上展示出来,机修看到这么明显的数据变化,非常满意,后来也更愿意配合大家的工作。”
“还有就是利用班前会,对于做得好的人当众点名表扬,说清楚谁做了什么事情,取得了什么成果,得到了哪些人的认可。而对于没有做到位的,就私下和他聊聊,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多跟他们分享进度和成果,时间久了,整个团队的氛围就转变了。”
目前,借助超微课题的推动过程,奥特不断对过去的各项机制进行修改优化,同时沉淀好的做法。比如,输出了《超微设备清理标准》、进一步优化后的《岗位职责标准》、以及以微信群为平台的问题联络反馈机制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标准、机制不再是存放在电脑里或尘封在墙上的文本,而是成为了员工实际操作的动作,并且形成了习惯。
没有完不成的任务,50℃高温攻坚获认可
在访谈过程中,杨燚、霍伟林、张巡波,都不约而同地跟我们讲到了下面这个故事——
六月份正值生产旺季,也是超微课题运行的中期阶段,车间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。然而偏偏在这时,脉冲布袋出现漏粉现象。需要更换脉冲布袋的空间温度高达50℃,而且里面很狭小,人不能直立,只能弓着身子,这样的环境,一般人根本片刻都呆不住。但是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,几位工艺员和投料工的同事持续10天在里面进行布袋更换,基本每天换一台,难度高的2天换一台,直到500多条布袋全部换完。
“他们每次换完出来就像洗了澡一样,汗流浃背,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,确实很辛苦。所以连承接我们公司环保外包项目的老板都十分震惊,他说‘这么热的天气,没想到你们居然把这个事情完成了!’” 车间主任霍伟林说。
做好一件事,开好一个会,管好一个人
通过超微改善课题推动,奥特的超微电耗明显降低,比上一年降低了5.4度/吨,比目标值下降7度/吨,共带来了28.4万元的经济价值。最重要的,借助课题运作,营造了敢于突破创新、高度协作的团队氛围。负责课题的张巡波,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。
“2017年初他刚从仓储班长转到生产班长岗位,对生产技术还不太懂,当时他不敢承担这个责任,我就跟他说‘怕什么,放手干就是了,责任我来背!’。现在2年下来,他也带了2个改善课题,对每个课题设计到的生产技术,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”杨燚说。
张巡波坦言,“以前连项目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懂,总觉得很多事情根本不可能完成,现在是敢想、敢做、敢突破。也感谢虾特事业部和公司给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去成长。杨燚经常跟我们说,内务管理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,其实就是回归到每天的工作中,做好一件事,开好一个会,管好一个人。”